
中國網財經12月30日訊(記者葉淺 見習記者蘇楠)2022年1月6日,上海博隆裝備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博隆技術”)首發(fā)上會未獲通過,成為2022年IPO首單被否項目。近日,距被否不足一年,公司再度披露招股書,擬登陸滬市主板,保薦券商仍為國信證券。
受益于進口替代政策及下游石化、化工行業(yè)“減油增化”趨勢等因素的影響,博隆技術報告期內取得了較為出色的業(yè)績表現。數據顯示,2019年至2021年,公司營業(yè)收入由3.67億元增長至9.78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63.17%。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但值得注意的是,張玲瓏、彭云華、林凱、林慧、劉昶林、陳俊及梁慶七名自然人股東為博隆技術共同控制人,且除林凱、林慧外,其余實控人之間并無親屬關系。
此外,博隆技術高新技術企業(yè)認證已于2022年10月底到期,經查詢,截至發(fā)稿日,公司高新技術企業(yè)證書有效期并未更新。據招股書,這或將使公司不能繼續(xù)享受相關稅收優(yōu)惠。
7名實控人控制76.37%表決權
與大多數企業(yè)不同,博隆技術的股權結構較為分散。據招股書,股東張玲瓏、彭云華、林凱、林慧、劉昶林、陳俊及梁慶等七人合計持有公司55.17%的股權,已簽署一致行動協議。
或因2022年1月6日,博隆技術首次上會時,證監(jiān)會第十八屆發(fā)審委多次就公司第一大股東博實股份未被認定為實控人相關事項對公司提問。
2022年8月,博隆技術二度沖擊滬市主板上市前,博實股份出具承諾函,確認了七名股東的共同控制地位并明確其在行使股東表決權時將與7名實際控制人保持一致,最終公司七名自然人股東合計控制了公司76.37%的表決權。
對于上述情況,博隆技術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是在歷史經營決策中形成了共同控制架構。但公開資料顯示,公司多名實控人在博隆技術之外也曾長期存在其他經營主體。
據招股書,張玲瓏、劉昶林兩名公司實控人曾通過博隆(香港)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香港博隆”)持有意大利格瓦尼100%股權,并與博隆技術形成同業(yè)競爭,后公司為消除同業(yè)競爭以620萬歐元的價格收購了意大利格瓦尼。
而上述香港博隆并非博隆技術在香港的子公司,公開資料顯示,博隆技術在香港的子公司名為博隆(香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用以拓展公司與海外供應商貿易往來。據天眼查,香港博隆成立于2003年11月,于2022年2月,博隆技術首發(fā)被否后注銷。
除張玲瓏、劉昶林外,博隆技術實控人彭云華、梁慶、林凱、林慧亦曾注冊過外部公司。據天眼查,上述四名實控人曾作為直接股東或間接股東控制或持有蘭州博隆高新技術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蘭州博隆”),經營范圍涉及“固體物料輸送系統的設計”等。
天眼查顯示,蘭州博隆成立于1999年1月,于2018年11月注銷,存在近20年的時間。
不論是香港博隆還是蘭州博隆,均冠以“博隆”之名,均由博隆技術實控人控制,存在時間均較長,卻沒有一家是博隆技術的子公司。
且博隆技術所認定的七名實控人中,張玲瓏、彭云華、劉昶林、陳俊、梁慶均曾經或正在公司擔任高管,唯有林凱、林慧始終未曾在公司擔任具體高管職務。在此背景下,林凱及林慧被認定為實控人的原因及其向公司施加影響的方式將值得關注。
對于上述問題,中國網財經記者曾向博隆技術發(fā)出采訪函,但截至發(fā)稿,尚未獲得回復。
高新技術企業(yè)認證或不保
據招股書,博隆技術于2016年11月24日取得《高新技術企業(yè)證書》(證書編號:GR201631000656),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yè),認證有效期3年。2019年10月28日公司獲得復審后的《高新技術企業(yè)證書》(證書編號:GR201931002222),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yè),認證有效期3年,該證書將于2022年10月27日到期。
然而據科學技術部火炬高技術產業(yè)開發(fā)中心下屬高新技術企業(yè)認定管理工作網的查詢結果,博隆技術相關證書的有效期依然為2022年10月,已到期未續(xù)期。
據了解,高新技術企業(yè)的認定條件要求企業(yè)研發(fā)費用總額占同期銷售收入總額的比例不低于3%-5%,而博隆技術報告期內研發(fā)費用分別為1253.73萬元、1481.24萬元、2625.43萬元、495.15萬元,研發(fā)費用率則分別為3.41%、3.14%、2.68%、1.62%。
博隆技術在招股書中表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è),適用15%的企業(yè)所得稅優(yōu)惠稅率,如果公司不再符合國家高新技術企業(yè)標準,公司或將無法繼續(xù)享受相關稅收優(yōu)惠,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公司的盈利水平產生不利影響。
對于博隆技術IPO進展,中國網財經記者將保持持續(xù)關注。
關鍵詞: 高新技術企業(yè) 以下簡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