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蛇灰線 伏脈千里——《商業(yè)?洞察》序2全球短訊
2022-11-16 05:44:07    騰訊網

如果在很多年之后再回首2021年這個年份,我們可能會更多地發(fā)現它的特別之處。

它的前一年,新冠病毒全球大暴發(fā),對人類社會沖擊之大,在傳染病史上史無前例,全球經濟也因此出現斷崖式下跌。就中國這個制造業(yè)大國而言,因為全球產能的凝滯,反而獲得了一波出口紅利,成為當年GDP唯一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它的后一年,世界各國經濟先后步入復蘇和常態(tài),反而是中國遭遇了奧米克戎病毒的大規(guī)模侵襲,包括上海、成都、深圳等大城市先后陷入封城停擺狀態(tài),全年既定增長目標的下調已成定局。

而在2021年,中國經濟一度延續(xù)了2020年下半年的強勁復蘇勢頭。全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wěn),國內生產總值達114.4萬億元,比上年增長8.1%,實現了年初制定的預期目標;以2019年為基期,近兩年平均增長5.1%。分季度看,一、二、三、四季度GDP呈明顯的前高后低走勢。

海外疫情蔓延和供需缺口的持續(xù)存在,使得中國凈出口再次實現了超預期增長。

與此同時,制造業(yè)占GDP比重多年來首次回升,新消費、新能源領域的勃興也成為2021年經濟運行的幾抹亮色。

同樣值得關注的是,房地產、互聯網平臺、教培等行業(yè)的全面治理影響也在2021年顯著體現。

2021年12月8日至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總結了2021年經濟工作,分析了經濟形勢,部署了2022年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指出我國經濟發(fā)展面臨的“三重壓力”是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

所以在這么一個背景下,重新回看2021年的中國經濟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以及對未來產生了哪些影響,就是一項特別有價值和意味的研究和觀察。這也是本書集納2021年第一財經一批代表性新聞分析類稿件的獨特意義所在。

以我個人的理解,2021年是中國經濟在疫情嚴重沖擊下一個短暫的窗口期,內外部環(huán)境帶來一系列政策、產業(yè)的變化,對于研判其后一段時期的中國經濟而言,可謂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對應的高質量、全覆蓋的財經觀察和解讀報道,也因此極具學習和參考價值。

在本書中,讀者可以看到不同行業(yè)的冷暖興衰,比如2021年,新能源車企真正占據了C位;可以看到全球變局下的產業(yè)鏈、供應鏈、價值鏈變局,比如中小電商放棄自建流量陣地;可以看到無論是地方政府還是創(chuàng)新企業(yè)和資本,都在緊鑼密鼓布局科技創(chuàng)新;我們也可以看到基層財政的收支矛盾加劇,還有壓力漸增的養(yǎng)老領域,諸多政策開始破冰。當然,我們還看到了記者筆下的“教培巨變”,以及像《集體遭遇流動性緊張,房企資金“七寸”如何被精準拿捏?》這樣,關于中國樓市重要政策拐點的媒體觀察。

這些變化背后,都是一個國家、一個產業(yè)、一個企業(yè)在主動和被動地適應大環(huán)境的變遷,透過諸多個體的變化,可以把握市場暗藏的邏輯,商業(yè)深處的脈搏,政策背后的指向。

當下的財經新聞,不乏高屋建瓴,宏大敘事,但在全球動蕩、經濟下行、外擾內卷的變局之下,更需要一線真相,見微知著。

當下的財經信息,不乏規(guī)模和數量,同質化的資訊供應商比比皆是,但是更需要深度和原創(chuàng),不以流量和注意力為首要,而是更多冷靜、理性、專業(yè)的思想和聲音。

第一財經數年來持之以恒推出《商業(yè)?洞察》年度專集,始終就是希望通過自身的努力,通過旗下一批資深記者的專業(yè)能力,形成財經輿論場的一股清流。尤其是在2022年上半年涉疫情相關報道中,我們更是在長期倡導的專業(yè)和責任之外,強化了科學和良知的媒體價值觀,也因此誕生了一大批被各方交口稱贊的優(yōu)秀作品。

我們會一直堅持下去,因為受眾需要這樣的作品,這也是對我們自己的鞭策。

*本文為第一財經總編輯、《商業(yè)?洞察》主編楊宇東為新書撰寫的序。

關鍵詞: 國內生產總值 商業(yè)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