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
每經記者 杜恒峰
每經評論員 杜恒峰
近日,眾興菌業(yè)(SZ002772,股價8.18元,市值33.33億元)公告,2021年5月6日公司認購了1億“善緣金206號”私募產品,截至2022年末,該產品的凈資產為6556.25萬元,公允價值變動損失3443.75萬元。為此,眾興菌業(yè)計劃將產品管理人從深圳善緣變更為天津仙童,這意味著公司仍寄望于該產品能實現(xiàn)翻盤。結合此前公告來看,筆者認為,眾興菌業(yè)這筆私募投資有兩個需要關注的地方。
第一,產品管理人的選擇是否審慎。工商資料顯示,深圳善緣注冊資本只有1000萬元,人員規(guī)模只有5人,參保人數(shù)僅3人,這樣的人員配備能否支撐其投研體系,確保產品按既定目標運行?如果工商資料并不代表深圳善緣的實際情況,那眾興菌業(yè)當時的決策過程又是怎樣的?是基于什么信息?是否經過嚴格、規(guī)范的遴選流程?
私募產品通常會設置風險條款,一旦凈值下跌到某個閾值會觸發(fā)相應的風控手段,即便如但斌等頭部私募也不例外?!吧凭壗?06號”的風控措施是如何設置的?為何到虧損34%才開始更換管理人?在更換管理人之后,這一系列問題是否得到了妥善安排?值得注意的是,在此前的公告中,“善緣金206號”的存續(xù)日期是1年,1年期滿后卻并未有續(xù)期的公告仍在繼續(xù)運作,內部流程是否合規(guī)?
第二,名為理財?shù)珜崬槌垂?。上市公司理財通常采用間接方式,即購買金融機構的產品,這是專業(yè)分工的必要,上市公司需要聚焦主業(yè)而不是被金融賬戶上的資產余額變動分心。在產品選擇上,上市公司需要控制風險,通常投資于銀行存款/理財、公募基金等標準化產品,信托、私募等非標產品并非主流。但是,“善緣金206號”是私募機構對眾興菌業(yè)的“定制產品”,整個產品只有眾興菌業(yè)一個投資人,這種產品結構決定了眾興菌業(yè)對產品有極強的話語權,其中就包括更換管理人。
在眾興菌業(yè)股東大會的授權內容中,對理財?shù)囊笫恰帮L險可控的投資理財或者購買金融機構理財產品”“選取安全性高、流動性好的投資產品”。眾所周知,私募產品并不是“風險可控”“安全性高”的產品?!吧凭壗?06號”還存在持股高度集中的問題,比如截至2022年三季報,其持有紅豆股份2096萬股,當時市值就高達1.12億元,超過眾興菌業(yè)的本金,但在那之后紅豆股份股價累計下跌超過17%,進而導致后續(xù)較大損失。
因此,對于金額較大的理財,股東大會、董事會授權經營層執(zhí)行的要求不能過于籠統(tǒng),尤其應當提前設置“紅燈”,避免私募、券商定向理財計劃、信托等機構發(fā)行的產品異化為上市公司炒股的通道。
部分上市公司“勇于理財、怯于分紅”一直為市場詬病。IPO以來,包括首發(fā)、定增、可轉債在內,眾興菌業(yè)累計股權融資高達25.3億元;同期公司凈利潤累計9.58億元,但現(xiàn)金分紅只有2.34億元。對凈利潤長期維持在1億元上下的眾興菌業(yè)來說,做小分母做大股東回報率,無論是股份回購,還是加大分紅,都是應當認真考慮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