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img.xhyb.net.cn/2022/0923/20220923104557680.jpg)
在圣塔菲的峽谷路,有一家名為“愛爾法魯”的酒吧,每周四晚都有精彩的演出。去看還是不去看呢?實際上,很多人不僅希望欣賞演出,還要追求更好的體驗。因此,如果人們預期那里人太多,很擁擠,就有可能選擇不去;如果預期那里人不多,就會有更大可能性選擇去。但此時,一個悖論出現(xiàn)了:“很多人會去酒吧”的預期會導致幾乎沒人去,而“不會有什么人去酒吧”的預期則會導致很多人去。簡單來說,理性預期所導致的結果,恰恰否定了預期本身。
這個小故事看起來簡單,但在復雜性研究的圈子中卻極為有名,因為它試圖否定長久以來新古典經濟學所推崇的完美的、合乎邏輯的理性假定。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以“愛爾法魯酒吧”這一設定為出發(fā)點,美國經濟學家布萊恩·阿瑟推演出了一整套“復雜經濟學”理論,并將其研究成果付諸論著,成書《復雜經濟學》。
從某種意義上說,復雜經濟學是與新古典經濟學相對應的“硬幣的另一面”。
新古典經濟學繼承了啟蒙運動思想,嘗試用一種“從抽象中尋找真理”的方式觀察和認識世界。該理論相信,我們所觀察到的“混亂無序的世界”只是表象,背后隱藏著秩序、理性與完美。它從現(xiàn)實中各具特點的人身上提煉出“理性的共性”,進而將人類整體假定為“理性經濟人”。在這一視角下,“經濟”更像是一臺巨大的機器,只要我們逐級理解它的各個組成部分,就可以預測出它的整體行為。
兩個世紀后,科學哲學家雅各布·布洛諾夫斯基指出,經濟學從來沒能從18世紀強加于它的“理性結構”中恢復過來。布萊恩·阿瑟也表示,當他還是一名修讀經濟學的學生時也曾如此“假想”,從理性人類行為的“公理”出發(fā),就可以構建出消費者理論;從消費者理論和相應的廠商理論出發(fā),就可以構建出內在一致的微觀經濟學;而從微觀經濟學出發(fā),就可以構建出關于經濟的總體理論,即宏觀經濟學。
但在研究中,布萊恩·阿瑟逐漸發(fā)現(xiàn),這一理論大廈“最底部的組件”卻存在兩個問題:其一,經濟活動依賴于人,而不是有序的機器部件,而人是有情感和偏見的?!袄硇越洕恕钡脑O定過度抹除了人的異質性,通過演繹邏輯推導出的經濟結論很可能而且經常與現(xiàn)實不符。其二,新古典經濟學致力于尋求唯一的均衡狀態(tài),但技術是不斷進步的,會不斷打破這一“平衡”,而這些技術演進在新古典經濟學理論框架下往往被忽視,至少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
針對這兩個問題,布萊恩·阿瑟做了深入的思考。
他首先否定了新古典經濟學關于理性的演繹推理。
如前所述,新古典經濟學將行為主體假定為同質化的理性角色,并假定他們會通過演繹推理的方式形成相同的預期。比如,在標準的有效市場金融理論假定中,投資者是完全同質的,他們對資產的未來價格有著共同的預期,并能夠立刻行動起來將所有市場信息反饋到價格中去。在這一邏輯下,投資收益根本無從談起。這顯然與事實不符。而復雜經濟學更強調行為主體的異質性,認為行為主體不一定能形成相同預期,也無法通過任何客觀手段獲悉他人對股息的預期,其嘗試獲悉他人價格預期的行為,只能形成“主觀預期的主觀預期”,從而帶來更大的不確定性。只要稍有風吹草動,投資者的信念就會波動,而在股市里,波動就意味著有人賺錢、有人賠錢——這和現(xiàn)實體驗就一致多了。
如果行為主體無法通過演繹推理形成預期,那怎樣才能形成預期呢?復雜經濟學給出的答案是歸納推理。布萊恩通過計算機技術建立了模擬現(xiàn)實的“圣塔菲人工股票市場”。他為這個市場中的每個行為主體設置了多個不同的“市場假說”,它們都是主觀的預期模型,影響著市場價格和股息的變動。在多輪實驗中,行為主體會被要求同時測試這些預期模型。其中,對市場走勢預測較準的模型將被保留,并據(jù)此進行買賣決策;反之,則被拋棄。這個過程就叫作歸納推理。
在歸納推理的過程中,復雜經濟學強調,行為主體和其所塑造出的環(huán)境是相互影響的。行為主體在市場中檢驗自己的預期模型,被驗證為真的模型將被保留,并組成一個集合,進一步影響市場環(huán)境,而市場環(huán)境的變化又會導致一些新的預期模型被驗證為真,并且行為主體也會構建出新的預測模型??偠灾?,變化在不斷發(fā)生。
基于此,復雜經濟學認為,新古典經濟學所追求的均衡狀態(tài)只是特例,非均衡才是“自然狀態(tài)”,這不僅是因為外部沖擊,更是因為非均衡本身就產生于經濟內部。簡而言之,經濟不再是一個“死板”的機器,而是一個不斷進化的復雜系統(tǒng)。
再來看第二個問題。
在新古典經濟學中,當新技術被引進,生產函數(shù)會發(fā)生變化,產量提高,勞動力或其他資源得到釋放。經濟平滑地從一個均衡轉移到另一個均衡,并實現(xiàn)內生增長。在此框架下,技術雖然被視作變量,但只是經濟函數(shù)的其中一個組成部分,重要性遠不及價格和數(shù)量。
但復雜經濟學不一樣,它把技術放在了最顯著的位置,而且不追求均衡視角。它認為,技術是人類為實現(xiàn)自身目的而運用的手段,既包括工業(yè)生產程序,又包括組織機構、法律和制度。經濟則是建立在技術之上的一系列安排和活動。
一個典型案例就是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在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當紡織機械新技術出現(xiàn),并開始替代以手工作坊為基礎的生產方式時,便催生出工廠這一更高級的組織安排。為支撐新的工廠生產體系,大量勞動力從農村轉移過來,工人宿舍隨之建起。工廠、工人及住房的組合,形成了工業(yè)城市的雛形。隨著工業(yè)城市的發(fā)展,一整套新的社會組織方式出現(xiàn)了,后世稱之為“維多利亞式的工業(yè)經濟結構”。
同時,復雜經濟學還強調,技術進化的機制是“組合進化”,即新技術是從現(xiàn)有技術中創(chuàng)造出來的,已有技術的不同組合促成了新技術的誕生。整個過程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只要第一個模塊倒下,后續(xù)模塊就會跟進,建立在技術之上的經濟自然也會不斷發(fā)生變動。
綜上來看,復雜經濟學對兩個問題的回應都落腳于一點,即經濟永遠不會停滯,“時刻準備著”從內部發(fā)生變化。這便是復雜經濟學的真正內核,即探討當經濟并不處于穩(wěn)態(tài)時是如何運行的。它超越了均衡理論的框架,認為經濟發(fā)展的過程不是機械的,而是依賴于過程的、有機的、永遠在進化的。
當前,越來越多的學者同意,傳統(tǒng)經濟學的思想框架和知識譜系,難以解釋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相較新古典經濟學,復雜經濟學的視角顯然更有助于我們理解日趨復雜的全球經濟,而擁抱這種非均衡下的不確定性,或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理解諸如市場波動、壟斷、貧困等復雜現(xiàn)象和問題。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嘯林)
關鍵詞: